个人介绍

姓名:李星

职称:教授

电话:010-62785983

邮箱:xing@cernet.edu.cn

教育背景

大学本科 (信息系统), 清华大学, 中国, 1982

工学硕士 (电子工程), 德雷塞尔大学, 美国, 1986

工学博士 (电子工程), 德雷塞尔大学, 美国, 1989

社会兼职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网络中心副主任、专家委员会委员 (1994-)

中国计算机学会: 互联网专业委员会主任 (2011-2019)

中国互联网协会: 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 (2021-)

亚太网络工作组APNG: 主席 (2001-2010)

亚太网络信息中心APNIC: 执行委员会委员 (2001-2010)

互联网体系结构委员会IAB: 委员 (2013-2015)

研究领域

统计信号处理,多媒体通信和计算机网络

研究概况

我从1991年开始一直从事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网络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多项国家重点和重大科研项目,是我国互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科技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为开拓和发展我国计算机互联网科技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1994年以来担任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主要技术负责人,研制完成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等项目,把CERNET建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学术网络,为我国教育、科研和信息化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2.从1997年开始从事IPv6网络的研究和建设,主持建立中国第一个与下一代互联网6BONE联网的IPv6网络。2000年担任中国自然科学基金网NSFCNET的主要技术负责人。2002年担任中日IPv6试验网的主要技术负责人。2004年起担任中国下一代互联网CERNET2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该网络采用纯IPv6协议栈,多种厂家设备综合组网,试验了IPv4 over IPv6的过渡技术和真实源地址认证技术,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纯IPv6网络,在推动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从2007年以来,着力研究IPv4/IPv6过渡技术,发明了无状态、基于运营商前缀的翻译技术IVI。解决了IPv4地址和海量IPv6地址空间的无状态映射问题以及不兼容的IPv4协议和IPv6协议的翻译问题。经过在CERNET2上的运行,证明了其原理和工程上的可行性,展示了该技术能够保持互联网无状态和端对端通信的核心优点,能够很好地支持互联网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的应用。

奖励与荣誉

国家教委: 跨世纪人才基金 (1995)

国务院: 政府特殊津贴 (1996)

人事部: 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1997)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 (1997)

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 (1997)

人事部: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9)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高速信息示范网 (2003)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示范网络核心网CNGI-CERNET2/6IX (2007)

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示范网络核心网CNGI-CERNET2/6IX (2007)

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面向大众的城市交通按需服务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平台 (2012)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基于软线技术的IPv6过渡技术体系等五项IETF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 (2012)

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下一代互联网4over6过渡技术及其应用 (2012)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下一代互联网4over6过渡技术及其应用 (2013)

中国计算机学会: 王选奖 (2016)

世界IPv6论坛: 全球IPv6领袖奖 (2017)

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一等奖——基于无状态翻译的IPv6融合过渡技术及应用 (2017)

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特等奖——下一代互联网真实源地址验证体系结构、关键技术与规模化应用 (2020)

国际互联网协会: 入选互联网名人堂 (2021)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IETF RFC6052、RFC6145和RFC7599》等国际标准10项 (2023)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下一代互联网源地址验证体系结构SAVA关键技术与规模化应用(2023)

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互联网30年致敬人物 (2024)

国际互联网协会: 乔纳森·波斯塔尔奖(Jonathan Postel Award)(2024)

学术成果

[1] RFC 4925:X. Li, S. Dawkins, D. Ward, A. Durand, “Softwire Problem Statement”, 2007.7

[2] RFC 5210:J. Wu, J. Bi, X. Li, G. Ren, K. Xu, M. Williams, “A Source Address Validation Architecture (SAVA) Testbed and Deployment Experience”, 2008.6

[3] RFC 6052:Congxiao Bao,Xing Li, “IPv6 Addressing of IPv4/IPv6 Translators”, 2010.1

[4] RFC 5747:Jianping Wu, Yong Cui, Xing Li, Mingwei Xu etc, “4over6 Transit Solution using IP Encapsulation and MP-BGP Extensions”, 2010.3

[5] RFC 6144:X. Li, S. Dawkins, D. Ward, A. Durand, “Framework for IPv4/IPv6 Translation”, 2011.4

[6] RFC 6145:Xing Li, Congxiao Bao,F. Baker, “IP/ICMP Translation Algorithm”, 2011.4

[7] RFC 6219:Xing Li, Congxiao Bao,M. Chen,H. Zhang,J. Wu, “The CERNET IVI Translation Design and Deployment for the IPv4/IPv6 Coexistence and Transition”, 2011.5

[8] RFC 6791:X. Li,C. Bao,D. Wing,R. Vaithianathan,G. Huston, “Stateless Source Address Mapping for ICMPv6 Packets”, 2012.11

[9] RFC 7597:O. Troan, Ed., W. Dec, X. Li, C. Bao, S. Matsushima, T. Murakami, T. Taylor, Ed, “Mapping of Address and Port with Encapsulation (MAP-E)”, 2015.7

[10] RFC 7599:X. Li, C. Bao, W. Dec, Ed., O. Troan, S. Matsushima, T. Murakami, “Mapping of Address and Port using Translation (MAP-T)”, 2015.7

[11] RFC 7915:C. Bao, X. Li, F. Baker, T. Anderson, F. Gont, “IP/ICMP Translation Algorithm”, 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