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上午,网研院第一师生党支部全体党员和群众集中观看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此次集中观看活动让支部全体党员深受教育,大家一致表示要将抗战精神转化为科研创新的强大动力,立足本职岗位,为网络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力量。支部将继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师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在新时代新征程展现新作为。会后,支部收到多篇师生心得体会,其真挚感悟令人动容,展现了新时代高校师生深厚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杨家海(党员、教授)--《那一片草绿,我永恒的精神原乡》:
屏幕里,钢铁洪流驶过长安街;屏幕外,年近花甲的我泪眼模糊。
作为一名清华大学教授,我心中始终藏着一片草绿。那年高考,因近视与国防科大失之交臂,成了我一生之憾。这些年来,我广交军人朋友,偏爱招收军人学生,不过是为了离这片草绿色更近一些。
看着受阅方阵整齐划一的步伐,我恍若看见抗战先烈浴血奋战的身影。十四年烽火狼烟,三千五百万军民伤亡,是他们用血肉之躯守护了这片土地,保住了这个民族的血脉,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这一刻,我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懂得: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何来今天的山河无恙?
曾几何时,我们经历过银河号之痛、台海之困、南联盟大使馆之殇、南海撞机之悲。而今,看着自主研发的各型主战装备驰骋而过,我知道,那些屈辱的历史永远不会再重演了。从单兵智能终端到新型战略导弹,从信息化作战体系到智能化指挥系统,这支军队已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强军梦,就是中国梦。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这片我所深爱的草绿色,不仅守护着国家的安宁,更守护着每个普通人的平凡日常。
阅兵式结束了,但我的心潮久久难平。那一片草绿,是我永恒的精神原乡,是一个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最好见证。
刘卓涛(党员、副教授):
80年过去了,但伟大抗战精神依然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财富。作为一名热爱历史的教师,我总跟学生们讲,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那段烽火岁月,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创造了奇迹。我们今天能安坐于书斋,正是因为有先辈的浴血奋战。现在,看到我们国家国防力量日益强大,“东风”快递、航母编队,真是由衷地自豪!有这样的钢铁长城守护,我们搞教育、做学问,心里才踏实。
董恩焕(支部纪检委员、助理研究员):
观看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活动,我深受触动。80年前,先辈们在民族危亡时以血肉之躯守护家园,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这份力量跨越时空,激励我们继续奋斗。今天,在党的领导下,国家由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此次活动中看到新一代先进武器和整齐的部队编队,我感到振奋与自豪,这不仅展示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成就,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作为一名网络安全科研人员,我更加认识到互联网安全与国防安全密不可分。我们要把爱国热情转化为科研动力,引导学生勇担使命。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凝聚团队就能突破;一代人未竟的事业,只要代代接续奋斗,终会迎来胜利。
王瑞浩(党员、博士生):
观看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大会,我内心激动而又充满思考。这场大会不仅是历史回顾,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理性审视。
大会所展现的抗战精神,其核心并非悲壮,而是一种面对极端困境的务实生存策略。那一代人教会我们,在任何挑战面前,都需要超越情感,回归到最本质的问题解决上。
这种务实的精神得以有效实施,离不开强大的组织和领导力。抗战的胜利是全民族意志的统一,这背后需要一个高效的机制来整合各方力量。今天,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同样需要一个能够统筹全局、高效动员的领导核心,确保我们能集中力量,平稳前行。
最终,所有努力都体现在大会展示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成就上。这些先进的装备不仅是武力展示,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直观体现。它们是历史教训的产物,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可靠保障。一个国家想要和平发展,必须首先具备维护自身安全的能力。
这次大会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历史是我们认识现在、规划未来的重要参照。只有用唯物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才能以务实的态度去建设未来。